5月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在山東省梁山縣舉辦小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考察座談會。
與會專家提出,在我國小麥生產經歷了12年連續豐收的背景下,推進小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小麥“品種、品質、品牌”不能滿足加工業和消費者需求所帶來的農民種糧效益差、小麥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嘗試由一二三產業正向推動向三二一產業反向融合轉變。
專家建議,小麥生產鏈應以滿足消費和加工需求為導向,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和節本增效栽培管理技術,擴大種植規模,提高單產水平;小麥儲運鏈應實行優質專用、分儲分運;小麥加工鏈應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高附加值終端產品,開發全麥粉、高纖維面粉、麥胚產品、飼料及工業等產品,提高小麥綜合利用價值。國家在加大對小麥生產鏈、儲運鏈和加工鏈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時,應積極引導推動三鏈融合創新,著力解決融合過程中的組織構架、利益分配和政策支持問題,推動小麥全產業鏈共贏,保障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梁山縣萬眾種植業合作社看到,合作社首先圍繞小麥加工企業需求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主推優質小麥品種,在種植環節實行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不僅確保了小麥質量,還提高了合作社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再與加工企業直接對接,不僅優質優價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采購成本,實現了合作共贏。目前合作社擁有社員1800戶,總種植面積約10萬畝,年優質小麥的產量4萬余噸,與山東、寧夏、甘肅、內蒙、江蘇、浙江等省份的多家面粉企業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
與會的種植業合作社、糧食收儲企業、食品加工企業和農業部門負責人、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部分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現場考察后認為,萬眾種植業合作社創造的“三產融入一產、服務二產”的模式,解決了優質小麥貿易(三產)的質量穩定性問題,為二產(食品工業)提供了優質原料,也為從事小麥生產的農民(一產)提供了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產品市場,同時通過組建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合作社的穩定發展,對推動小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